乡土社会与产业扎根
———脱贫攻坚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作者:付伟
传统农业模式发生改变,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新农业兴起引发隐形农业革命,特色农业兴起是新农业的重要内容
- 隐形农业革命:有传统粮食作物转变为高值农产品(有一种经济作物的感觉)
[1] 黄宗智.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1980—2010) ———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野[J] . 开放时代, 2016( 2) : 11-35.
- 新农业具有劳动和资本双密集化的特点.
- 与传统农业相比,特色农业需要较高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入。这就是资本密集化。
- 高资本投入来自两方面:
- 国家投入:加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温室大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生产设施,移植市场主体、发展电商,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改进推广优秀作物品种、提高机械化水平、建立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农户自身积累:主体,资金来自于外出务工收入.
- [2] 黄宗智.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J] . 开放时代, 2014( 2) : 176-194.
- [3] 黄宗智, 高原. 中国农业资本化的动力: 公司, 国家, 还是农户[J] . 中国乡村研究, 2013( 1) : 28-50.
- [4] 焦长权, 董磊明. 从“过密化”到“机械化”: 中国农业机械化革命的历程、动力和影响( 1980—2015 年) [J] .管理世界, 2018, 34( 10) : 173-190.
- [5] 韩启民. 城镇化背景下的家庭农业与乡土社会———对内蒙赤峰市农业经营形式的案例研究[J] . 社会, 2015,35( 5) : 122-141.
- 特色农业的发展仍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 从政府行为角度看
- 有学者认为政府经营产业的动机是官员参与锦标赛竞争。地方政府发展特色产业的目的是比拼,比拼的不是经济总量,而是典型产业的特殊和新奇。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的特殊逻辑影响了产业自身的发展轨迹
- 从政府行为角度看
- [6] 马明洁. 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 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 M ] ∥清华社会学评论( 特辑 1) . 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0: 47-80.
- [8] 冯猛. 基层政府与地方产业选择———基于四东县的调查[J] . 社会学研究, 2014, 29( 2) : 145-169 + 244-245.
- 特色产业高劳动力投入的生产过程面临着组织管理的难题。
- 产业过程难以标准化,过程管理较大,导致特色农业的生产过程必须高度嵌入乡村社会。(作者付伟认为对特色产业的研究需要引入一种自下儿上的社会学视角)
[9] 陈锡文. 把握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经营形式和农村社会形态变迁的脉搏[J] . 开放时代, 2012( 3) : 112-115.
研究特色农业的社会学视角
- 很多学者开始强调农业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主张把农业经营过程置于宽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
- 一直以来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经济行动就是重要的研究主题。
- 格兰诺维特强调经济行动的嵌入性,主张在社会关系中分析经济行动。
- 学界也关注各种关系是如何影响了经济行动。
- 然而这种嵌入式大都走向了对关系的形势分析,把经济行动看作是稀缺状态下理性选择过程,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关系形式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 一直以来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经济行动就是重要的研究主题。
- [11] 熊春文. 农业社会学: 经典命题及其延续[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9,36( 2) : 5-10.
- [12] 陈义媛. 农业技术变迁与农业转型: 占取主义 /替代主义理论述评[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 36( 2) : 24-34.
- [13]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3) : 481-510.
- 乡土社会具有鲜明特征,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会有特殊的行为伦理,尤其是我国乡村社会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不能套用西方意义上的理性化组织形态。
-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农户并非仅仅是参与产业发展的抽象劳动力。实际上,农户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具有头特定行为逻辑的“社会人”。因此,研究特色农业的社会学视角就是把‘人’放在突出的地位。
- [14]韦伯. 经济与历史[M] . 康乐,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61.
- 人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从社会学视角讨论特色农业,就是讨论其如何在具体家庭、村庄等社会结构上发展起来的。
- 特色农业在生产组织中有许多技术细节,因而表明生产组织过程必须建立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之上。
- 尽管参与者看来这是不言而喻的过程,但在交往过程中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态成为影响特色农业成败的关键。
- 近年来,中国社会学将研究从关系的形式分析转向注重关系的伦理疑云,并力图进一步挖掘伦理中的历史意涵。(历史意蕴是什么)
- 因而“只可意会”的交往过程与中国人特有的心智结构有关,是特定行动伦理的产物。
- [17] 付伟.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及其社会基础———以浙江省 L 市偏远乡村来料加工为例[J] . 中国社会科学, 2018( 6) : 71-90.
- [18] 周飞舟. 行动伦理与“关系社会”———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J] . 社会学研究, 2018,33( 1) : 41-62.
- [19] 费孝通. 费孝通全集( 十七) [M]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438-465.
ES地区茶叶发展历程
- ES地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
- ES茶叶 栽培和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清康熙年间,兰姓茶商研制成功’玉绿‘,并随种茶公司远销欧洲。
- 历史上,ES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少民国初期约8000亩,种植面积长期维持在这个规模。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茶叶种植采取扶持政策。茶叶面积不断扩大。
- 2000年后,随着国家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以后,ES地区茶叶产量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ES 州统计年鉴)
- 茶叶种植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巨大变革
- 从粮茶间种到专业化、专门化种植。
- 许多茶叶专业种植村出现
- 新兴的茶叶种植呈现出高资本投入、高度市场化的特征
- 高资本投入: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 茶叶种植的直接成本是种植察院的直接投入
- 茶叶种植的机会成本同样很高:种植茶叶5年后采进入采摘期。期间会极大地影响收益。
- 高度市场化:由自产自销的家庭副业转变为高度依赖市场的产业
- 集体时期,加工销售以集体经营为主,集体茶厂炒至出口东欧。
- 1984年实行包产到户后,茶叶种植、采摘加工以家庭经营为主,在集镇销售。
- 1990年代中后期,茶叶加工与销售逐步迈入市场化和专业化。兴起一批茶厂负责茶叶的加工和销售,逐渐形成农户采茶种茶,茶厂炒至茶叶销售干茶的模式。
- 政府扶持帮助解决高资本投入难题和培植市场主体
- 茶叶种植还是高劳动力投入的产业。劳动力具体如何组织也是擦行业种植能否成功关键因素。
- 高资本投入: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 [20] ES 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ES 市志[M] .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216-220.
- [21] ES 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ES 州志[M]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 149-150.
乡土茶叶产业链条
- 茶叶种植、采摘
- 主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辅以一定雇佣的采摘方式
- 采茶技术细节要求高
- 雇佣模式是采分茶,五五分成。
- 没有出现茶叶种植规模化的趋势
- 茶叶用工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
- 九、十月份进行修剪、施肥和除草
- 采摘一般从清明前后开始,最晚可以持续到九月份
- 主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辅以一定雇佣的采摘方式
- 茶叶收购、加工
- 茶厂加工
- 茶叶加工关键是保证鲜叶加工的时效性。茶厂尽量就近设在村中
- 茶叶加工费受制于产量的限制,所以加工厂规模不能太大。
- 形成大厂贴牌,小厂生产的生产模式
- 茶贩收购
- 每斤茶叶赚取1-2块的差价
- 每一个茶贩都有一个默认的收购范围
- 茶厂加工
- 茶农管理
- 依托合作社对农户进行管理
- 依托扎根乡土的能人进行管理
城乡融合体系中的茶叶产业
- 特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必须在乡村多元产业体系背景中进行讨论。
- 茶叶具有特色农业典型的劳动力配置
- 高劳动力投入
- 季节性劳动力投入
- 茶叶的总收入有限
- 茶叶具有特色农业典型的劳动力配置
- 特色农业的兴起必须依托一个多元、灵活的产业生态体系。
[24] 付伟.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产业与家庭经营———以 S 市域调研为例[J] . 社会发展研究, 2018, 5( 1) : 81-101.
- 在城乡融合的视角看待特色农业
[25] 徐宗阳, 焦长权. 茶与城镇化: 新时期乡村经济生态的案例研究[J] . 学海,2016(4):124-133.
About this Post
This post is written by daseinzc, licensed under 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