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讲:社会认知
含义和机制
社会认知: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两方面的含义:
- 就认知对象而言,社会认知指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
- 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心理活动,不局限于一种。
范围:
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 仪表
- 表情
-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特征:
互动性
选择性
防御性
完整性
基本机制:
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外在世界的信息后,对信息进行组织加工。
心理图式:
经过对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后在人脑中组织起来的认知系统
泰勒和克劳克提出四种图式
- 他人图式:有关他人行为特征、人格类型等认识类型:聪明式、愚蠢式。
- 自我图式: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青春期,理想自我图式,现实自我图式
- 角色图式:对社会角色及行为规范预期的心理类型:关于性别、阶层、专业群体的图式
- 事件图式:某些情景下所发生的有序组织的信息
图式影响
- 图式知道我们关注什么样的信息:就像是过滤器
- 编码:大脑储存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的过程,即什么样的信息被记忆和保护
- 提取:大脑中恢复信息的过程:提取的目的是为了以某种方式使用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
积极作用
- 帮助记忆
- 帮助自动化推论
- 增加信息
- 包含情感:使用某种图式时,会伴随某种情绪反应
认知图式的自我实现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里策略
认知捷径:认知吝啬鬼,是一种节省认知资源的策略
主要策略:
- 代表性策略:将要判断的事务与记忆中典型的实例进行比较,根据相似性进行归类,并得出判断。
- 易得性策略:根据最容易浮现在脑海中的示例进行启发后形成判断
- 取舍性策略:在判断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然后再进行调整
社会印象
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一致性:判断一个人时,人们更倾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当关于某人的信息资料自相矛盾时,人们也极力消除或减小这种冲突,把对方看成一个多种特性一致的人
中心性:
- 角度:评价、力量和活动
- 核心内容
- 社会特性
- 智能特性
- 中心特性作用:形成印象时,某些特性更有分量
偏差:
首因效应
在认识过程中,先感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具有较大影响,能决定最初印象的形成以及之后的认知与交往
近因效应
在认识过程中,最近感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同样具有影响作用。能够改变已有的印象并促进新的印象形成。
卢钦斯著名实验
凯莉实验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相与向于据此推论该其他方面的特征
社会刻板印象
- 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 形成途径—
- 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固定化
- 依据简介资料形成,他人介绍,大众传播
- 影响:
- 积极方面:有利于简化认识过程,为快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提供一定便利
- 消极方面: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容易导致成见
印象整饰
行为归因
概念:社会判断过程,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得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既是一个客观事实得整合过程,也是一个主观经验建构得过程
分类:
内因和外因:
- 内因:个体具有的、导致外在行为表现得品性或特征。
- 外因:个体自身之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得/条件和影响
稳定因素与非稳定因素
归因理论
海德 朴素心理学 最早提出:人们总是根据行为得原因和结果来共同解释行为,这种解释会对下一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维纳的归因四要素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对应推论:确定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与其本身的内在品质是否一致或对应的过程。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基本假设:结果自始至终与原因共变
归因可分为三个方面:行动者、认知对象和环境、
三个原则”
- 一致性原则:根据行为者与他人行为之间的互相联系进行归因,即看行为是否与他人的行为相同或相异
- 高:内因
- 低:外因
- 差异性原则:根据行为与认知对象的相互关系进行归因,看行为是否因对象而异。
- 高:外因
- 低:内因
- 一贯性原则:根据行为与时空环境的互相联系进行归因,看行为是否因时因地而异
- 高:内因
- 低:外因
归因偏差
基本错误
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忽略因其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人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为稳定的人格因素,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
自我服务的偏向
归因中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有力的归因或是符合自己意愿的归因
成功归因内在,失败归因外在
中国人归因偏向
自我成功家族本位
自我成功伦理本位
自我失败,宿命能动观
About this Post
This post is written by daseinzc, licensed under 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