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讲: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概念和特征
态度构成要素
- 认知
- 个体对态度 对象的想法,包括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
- 情感
- 个体对态度对象持有的情绪体验
- 行为
-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动之前所保持的准备状态
认知是基础,情感很重要,行为准备是表现
主要特征:
- 社会性:后天习得
- 对象性:态度都是指向于某一具体对象的,可以是事、物、人。
- 内在性: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构成,不能从外部直接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从一个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知。
- 持久性和情境性
- 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旦形成,态度便具有相对的持久性
- 稳定的态度作为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不会轻易改变
- 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 内隐态度较为稳定,外显态度的情景性较强
态度功能:
- 反映现实
- 认知图式
- 行为指引
- 社会评价与影响
态度与行为
- 有时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
拉皮尔实验
态度只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而并非必然。
一个人在某一情境中的行为,同时受到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厄影响。
不一致的条件和因素
- 态度的一般性和行为的特殊性
- 社会规范
- 动机、能力、性格等个人因素
- 情景压力
- 价值与代价
态度测量
态度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和技术间接地观察出来
量表测量
态度量表是测量态度地主要工具
量化表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根据特定的态度对象、采取科学的设计程序加以编制地
通过被测量者的自陈和报告来评定其对特定态度对象的态度。
瑟斯顿量表 等距
李凯尔特量表 累加
语义差异量表
非量表测量
量表测量方法有局限:测量者对自己的真实态度进行演示或者对量表测量不认真,量表价值就有问题。
投射法
间接了解人们内潜的心理活动
方式:向被试提供一种情景刺激,通过分析这一情景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所持有的态度。
投射法:
- 画图测验法:让被试观看一幅幅画,要求根据被图画的内容理解编一个故事
- 画人测验法
- 语句完成法
行为观察法
通过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内在态度,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生理反应法
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的条件刺激
- 态度对象是条件刺激,将其与人已有的情感等无条件刺激多次强化,形成社会态度
-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学习
- 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有效改变态度
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和模仿
影响态度形成因素:家庭、同伴、团体
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
- 在认知体系中,存在着趋向一致或平衡的压力
- 一旦失去这种平衡,就会产生紧张和回复平衡的力量
- p-o-x模型
认知不协调理论
- 每一认知结构都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 认知元素: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意见、信念等。
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
的目的。
认知失调将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并使人产生一种求得协调的动机。
态度的改变是因为我们想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
总结
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用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体验到失调。我们可以通过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减少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什么因素会引发好的行为。
- 理由充足时,不容易改变态度:惩罚或报酬
- 理由不足时,更容易改变态度
重要改变方法:
说服宣传法:
说服宣传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沟通过程,由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过程、接受者及传播情境四个要素共同决定。
偏见
针对特定群体及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
特征
- 偏见常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 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 一个持偏见的人常常会受晕轮效应的影响。
- 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成因
- 群体间的利害关系
- 社会化
- 缺乏了解沟通
持续的原因
- 文化:形成了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反过来支持个人
- 社会:从众性,领导人支持,社会生活环境
- 个人:与个人权威人格有关
后果:刻板印象,自我实现预言,梳理
消除:
- 消除刻板印象
- 社会化
- 平等地位接触
- 指定社会规范
About this Post
This post is written by daseinzc, licensed under MIT.